近日,云南省耿马自治县的一则特岗教师招聘公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。
在小学数学教师岗位进入资格复审的三人中,赫然出现了一位笔试仅17分的考生,成绩排在第三位。当地教体局回应称,此次招考是按照正常程序办理,因未设置最低分数线,所以该考生符合条件。不过,进入复审并不意味着直接录用,有相关部门人士表示,仅从分数来看,第三名考生最终被录用的可能性极低。
平心而论,17分的笔试成绩确实令人震惊,公众质疑是否为“萝卜招聘”也是人之常情。哪怕程序合规,17分仍远低于及格线,也难免让人怀疑当事人是否具备教书育人的基本能力。
但考虑到此次进入资格复审的三位考生,全都没有及格,问题的症结恐怕在更深一层:当地很可能不是“有得选”,而是“没得挑”,最终没准只能“捡到筐里就是菜”。
这次招聘的特岗教师,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到农村初中、小学任教的岗位,可以说是对乡村教育的专项补充。只要3年考核合格,本人愿意,就可转为当地在职在编教师。2025年,全国共计划招聘特岗教师2.1万名。
看起来条件已经算是优惠,不应该没人竞争,但事实并不总是如此。
和不少城市教师招聘时千人争一岗的情况不甚相同,乡村教师的招聘和留任一直是个问题。一项发表在《教育学刊》的研究显示,多数高校毕业生是因为实用性的“工具价值”选择特岗教师,例如该研究调查显示“能获得教师编制”和“工作离家近”占比约39%与31%,说明一些高校毕业生如此选择并非对农村教育事业的热爱。一个受调查县,2010—2022年招聘的2735名特岗教师中,已有495人离职,1258人在县城或中心城镇学校任教,只有982人仍然坚守在农村设岗学校。受访者表示,职业待遇、前景、认同感等,都是加速离开的原因。
而当事的耿马自治县是云南省2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和25个边境县之一,2019年才摘掉贫困县的帽子。2024年,全县GDP162.65亿元,教育支出完成5.37亿元,与发达地区仍有不小差距。可以合理推测,这样的条件,对如今的绝大多数求职教师,吸引力不够。
这就带来了恶性循环:招不到人,只能降低标准,很可能导致教学质量下滑,进而做不出教学成果,结果上升通道受限,最终更加难以吸引人才前往并留下。
越是教育资源薄弱地区,孩子们越需要合格的引路人。特岗教师设立的初衷,本是为艰苦偏远地区输送师资。低分入围,不仅背离政策初衷,更可能加剧城乡教育不公——那些本就在偏远地区的孩子,难道只能接受“低分教育”?长此以往,损害的不止有教师,更有一个区域未来发展的希望。
正因此,耿马自治县可能的苦处,虽然能理解,但却不能放任。降低标准不是破局之道,真正的治本之策,还是要提升岗位本身的吸引力。这其中有很多可以作为的空间,比如进一步提高薪酬待遇、打通晋升通道,让教师们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,真正“下得去、留得住、教得好”。
教育部数据显示,“特岗计划”实施20年来,已累计为中西部地区22个省份1000多个县、3万多所农村学校(含村小、教学点)补充教师约118万人。无论什么时候,“待遇留人、事业留人、情感留人”的道理总是适用的。“17分进复审”的尴尬局面,还是不重演为好。
尚竞配资-尚竞配资官网-石家庄股票配资网-股票配资平台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